欢迎访问JN江南公司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751-5797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422-4571

手机:12492194637

邮箱:https://www.xyss178.com

地址:JN江南有限公司


公司动态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4-16 05:08:30
  • 点击: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七星公园骆驼山旁的盆景园内,跟中国民间人士举行了一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环保座谈。在那个年代,桂林的风景建筑不仅是供游客休息放松的地方,同样也具备一定的“外交”属性。位于芦笛景区莲花岭山间的朝晖楼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图1)

  第一次是1962年景区正式开放。当时作为新景区,芦笛景区的硬件设施非常欠缺,景区开放第二年,由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和同济大学联合组成的“沪派”建筑师团队,应邀赴桂林从事芦笛岩旅游规划和风景建筑设计工作。在这一轮的设计建设中,他们为芦笛景区设计了芦笛岩餐厅、休息室和洞口建筑这最初始“三大件”。

  第二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次调整。JN江南登录在这一阶段,来自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以下简称“北京总室”)的建筑大师尚廓在原先“沪派”留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创作,这里面有两个主要的新增建筑,一个是之前提到过的芦笛水榭,另一个就是本篇的主角——朝晖楼(芦笛贵宾接待室)。

  1973年,国务院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桂林成为全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接待入境游客的5个城市(北京、西安、上海、桂林、广州)之一。随之产生的化学反应便是桂林风景建筑浪潮的第三阶段正式到来,而基于对外开放或接待的需求,这些建筑的设计目的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原本的“休闲”开始转向“接待”。芦笛景区的朝晖楼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座独特的贵宾接待室。

  进入第三阶段,桂林风景建筑设计领域告别了之前的“外援”时代,而是主要由桂林本土的建筑设计单位来挑大梁。此时桂林本土建筑设计领域看似名不见经传,但其实里面卧虎藏龙,尚廓此时就是其中一员。

  在风景建筑领域,尚廓和桂林可以说是互相成就的。尚廓最初因政治运动影响由北京总室“下放”至桂林工作,却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意外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创作天地。从其作品集中不难发现,在桂林创作的众多作品中,芦笛景区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景区。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图2)

  此时距离1959年桂林风景建筑浪潮开端又过去了将近20年,包括尚廓在内的桂林本土建筑设计师们此阶段的任务之一是要在此前“京广沪”团队留下作品基础上进行“翻新”或“二创”。在芦笛景区,尚廓对上世纪60年代“沪派”建筑团队留下的建筑群进行了重新调整,调整包括在原有景区入口餐厅和洞口建筑之间补充了山门设计;在光明山和芳莲岭之间架设天桥,贯通洞口建筑与新建的接待室;其上在芳莲岭顶设计观景亭,其下在芳莲池边设置水榭,并且在芳莲池南边设计七曲桥、亭子与冰室。

  这次调整最主要的贡献便是将光明山与芳莲岭连接了起来,并增加了围绕芳莲池的游线,创造了“两山一湖”新风景,并让山水建筑共同构成新景观。同时,景区新建两个“教科书”级别的设计,一个是芦笛水榭,另一个就是芦笛贵宾接待室。1973年,国务院前脚刚批准桂林对外开放,桂林就跟进开启了建筑项目。

  芦笛景区上世纪70年代增加的这两座建筑,一座依“山”,一座傍“水”,都充分反映了建筑师当时对桂林山水之美的独特理解。芦笛贵宾接待室1973年由尚廓设计,1975年落成,面积750平方米,基址选在芳莲岭山腰陡坡(约40°)上。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个依山而建的设计和伏波山的听涛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建筑设计在复杂的山体走势上。其实,这是桂林风景建筑浪潮多年洗礼下大师们互相交流与传承的结果。

  当时,广东、广西均属于“中央中南局”的管辖范畴,中南地区“岭南系”建筑师时常在政府领导下参与各地重要的规划及建筑设计项目。因此,尚廓作为在桂建筑师,开始与莫伯治等优秀岭南现代建筑师相结识,而且,“广派”设计师也曾前往桂林进行园林设计,这让尚廓能够直接接触到岭南早期现代园林。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图3)

  尚廓还曾对广州早期现代园林有过系统考察,并手绘记录下一本设计资料集——《广州建筑采风》,文本主要以图的形式,汇集了当时广州早期现代园林的装饰意趣、空间处理、艺术(绘画、雕刻、手工艺)手法、材料使用等方面实例。这些都影响了尚廓后续风景建筑的创作。

  总体来看,桂林风景建筑浪潮下的五六十年代,犹如金庸笔下的江湖,聚集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来自“京广沪”的各路高手在桂林各显神通。而70年代的尚廓则更像是后来的杨过,他出身“京派”,与“广派”来往密切,在桂期间又把更多心思放在了“沪派”留下的芦笛景区,有意无意间他融会各家之长,走出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1973年5月,桂林市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我国最早接待外国游客的城市之一。当年10月,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中国,根据安排,特鲁多结束在北京的活动后顺访洛阳、桂林。15日至17日,特鲁多夫妇一行在的陪同下在桂林参观访问。这是桂林正式对外开放后迎来的第一位外国政要,而且是西方重要国家的政府首脑,也是“文革”复出后首次陪同外国贵宾访问。15日,陪同加拿大贵宾到芦笛岩参观。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图4)

  从60年代初开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桂林本地就已经开始有目的地将桂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风景游览城市”。

  虽然一直在准备,但“开放”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大都是脑中未知的想象。而“开放”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这“泼天的流量”还是把大家“吓”了一跳。从1973年至1978年,来桂林旅游的境外游客从997人次增加到4.9万人次,入境旅游者陡然猛增,游船、旅游大巴、旅游景点、公路、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一度都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1973年,JN江南登录陪同加拿大贵宾到芦笛岩参观,而这里的接待室却还设在60年代“沪派”建筑团设计的餐厅内,这显然有点“寒酸”。贵宾接待室朝晖楼就此开始设计施工。

  朝晖楼从图纸到建成花费约两年时间,1975年建筑正式落成,总长约37米,主体两层,局部三层,每层各设一个接待室,有大、中、小之分,可以同时接待三批来宾。一、二层各设一个敞厅,可供群众游览饮茶。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图5)

  在后来尚廓关于风景建筑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所理解的风景建筑设计除了功能性之外,更注重与周遭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其说是建筑设计,不如说是环境设计,贵宾接待室就是这类设计中的典范。原设计资料记载如下:

  “建筑正前方前景为芳莲池,中景为开阔的田园,远景有扁山、芙蓉山、九华山等山峦;靠后背倚青山与峭壁,可近赏山花烂漫。左前方通过天桥与洞口建筑平接,互为对景;右下方可与水榭互相映衬。”

  “基址原有外露的山岩都原样保留,穿插在建筑底层一带,好像建筑架在岩石上面一样。这样处理不仅节约了土石方工程,而且将自然形态引入建筑内部,使自然材料变成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建筑底层敞厅内的岩石上面暗装水管,石下做自然式水池,模拟山泉、山池,进一步丰富厅内的自然景观。登临建筑向前方放眼观看,可见一片开阔的湖山田园景色(外景),左前方与洞口建筑互为对景,右下方可见水榭、冰室,向后可近赏山坡上烂漫的山花,四周都有良好的视野。底层接待室向前挑出大阳台,增强临空的感觉,二层大接待室的四面装设大玻璃窗,使周围自然景色尽收眼底。”

  时隔13年后,1986年再次来到桂林。这回他不仅重游了漓江,也再次来到芦笛岩,就在朝晖楼上,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兴致勃勃地提笔写下“1986年元月28日到此一游。。”

  时至今日,芦笛景区依然是中外游客到桂林旅游打卡点之一,接待量居世界溶洞之首,景区先后接待了300多位国内外元首和政要,芦笛岩因此得名“国宾洞”,朝晖楼自然也是不折不扣的“国宾楼”。

JN江南网址登临此楼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图6)

  朝晖楼的从无到有,见证了桂林1973年对外开放旅游,从边陲小城走向世界旅游版图中心的全过程,这里的每一层阶梯都记录着那些重要人物的足迹。如今人们再登楼,仿佛在这里就可以看见新中国的桂林与世界初遇时的模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