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JN江南公司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400-764-2878
电话:400-203-1395
手机:10844822684
邮箱:https://www.xyss178.com
地址:JN江南有限公司
古树名木被称为“活化石”“绿色文物”,是宝贵的物种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今年《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颁布并自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开启了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崭新篇章。
守护古树名木,广西在行动。广西目前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15.6多万株,古树群1311个。广西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措施,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立碑保护、科学抢救复壮,依法打击古树名木破坏行为,通过开展科普宣传以及大力弘扬古树文化,群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今年年初,广西发布第2号总林长令,强力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这些星散在八桂大地上的“绿色国宝”,焕发出勃勃生机。
千年古树,绿意盎然。在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龙归村生长着一株1400年的古樟树。虽历经千载,却依然枝繁叶茂,长势如同壮年。
“别看它现在‘容光焕发’的样子,过去也曾因经历一场‘大病’,萎靡不振,饱受死亡威胁。”当地林业人员介绍,过去由于村民爱树心切,曾在古树周边铺设水泥地砖,并绕古树一圈建起水泥树池,认为这样能够保护古树,结果事与愿违。受到“重点保护”后的古树开始一天天变得憔悴,甚至还出现了枯枝黄叶。
为拯救这棵千年老树,广西林业专家赶赴富川,给古树“把脉问诊”,在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后,将影响古树生长的地面硬化设施进行拆除,改换成透气透水性能都较好的镂空砖块。同时,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古树开展病虫害防治,加以科学管护,古樟树这才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与活力。2023年,该树荣登全国“双百”古树名单,成为“中国最美樟树”。
在融安县东起乡崖脚村铜板屯,驻村干部和村民在查看古树名木保护情况。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邓华 摄
群众对古树向来就有敬畏之心,为其铺设大理石等地面精美设施。然而,对古树而言,“金窝银窝”反倒不如自己的“土窝”。JN江南富川古樟树的遭遇并非个例,自治区林业局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因缺乏科学指导,古树生境“过度硬化”现象在全区各地均有发生,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介绍,广西从2021年开始,在全区推动古树名木“破硬化”整治工作,全力守护“绿色国宝”,至今共整改树底地面过度硬化树木3254株。
在“破硬化”拯救古树行动中,各地可谓妙招迭出。在广泛的实践中,广西总结出多种破除地面硬化的有效方法。有的将地面硬化全面破除,在地面散铺黄泥或森林表土后,栽植草皮、麦冬或其它草本植物;还有的采用“打地门”局部破除法,在硬化地面垵一定规格和比例破除,留出通气透水空间;还有一种打孔破硬化办法,主要通过打孔方式在地面之下安装塑料管和地漏,给树木自由生长空间。
为推动对古树名木保护,广西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对一级古树进行抢救复壮。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广西已累计投入古树名木管护补助资金2730万元。抢救复壮工作让一些衰退、濒临死亡的老树,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一棵千年古樟树,曾遭遇蝗灾、火灾、雷电等自然灾害,经抢救复壮后长出了新枝叶。全州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琳 摄
在全州县大西江镇锦塘村委王家村,相隔数十米的地方,生长着几株百年以上古樟树,其中一株树龄在1250年以上,被当地视为镇村之宝。
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古树曾先后遭遇蝗灾、火灾、雷电等自然灾害,主要枝干能明显看到有被烧过的痕迹,它的一侧树体几乎已被蚕食殆尽,全靠水泥墩支撑着。
全州县林业相关部门对受损的古樟树进行检测保护。全州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琳 摄
“古樟在1985年和2008年间,先后遭过两次雷电劈击,主干被裂成两半,死里逃生。”全州县林长制工作站站长蒋永明介绍,管理档案中记载,古树在毁坏前高达34米,树围径10余米。而如今,这棵多灾多难的老樟树,在遭遇种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后,仅剩下不足四分之一枝干。”
为帮助古树快速恢复生长,当地林业部门启动了古樟抢救工程,拨专款保护培植。同时将它进行了挂牌保护,每年定期巡查,杜绝火患、雷电给它造成新的破坏,同时对古樟树进行杀虫治理追肥。
当地群众先后捐出千余担农家肥,同时从树林里找来最肥沃的泥土填满树根,希望它能逃过这一劫。
就在这个春天,蒋永明巡查古树时发现,它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而且还新萌发了4根枝条,且它的根茎完好,“老树发新枝,说明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保护措施起到了关键作用。”蒋永明开心不已。
自治区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和荒漠化防治处负责人介绍,在威胁树木生存的主诸多因素中,暴雨、雷电、火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极具破坏力,做好自然灾害等防控治理,以减少古树名木因灾损害和死亡,是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预防雷电、火灾等自然灾害方面,广西不断增强监管、完善巡查制度,建立了一套严格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广西每年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加强防火宣传,积极引导古树崇拜等祭祀行为远离树体,同时加强在防火高风险季节前开展火灾风险评估,定期清理树洞和树体周边的可燃物,并为高火险古树、古树群设置消火栓或配备灭火器材,防止和减少火灾发生。
雷雨季前,对古树名木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为高雷击风险的古树名木设置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维护。同时,通过开展古树树体检测,评估劈裂、倒伏风险,对有隐患的古树名木进行修剪、支撑、拉纤、加固等工作,并根据气候和天气预报做好强风防范,尤其是台风预防。
守护“绿色国宝”,广西持之以恒。目前,全区已签订古树名木养护协议29821份,涉及105447株古树名木。过去一年里,广西开展古树名木养护检查千余次,有超过8万余株的古树名木得到了精心养护,其中1973株古树名木在实施抢救复壮后重焕生机。
一株古树,就是一缕乡愁。人护树,树也护人,共同守望着故土家园的繁荣兴旺。
广西乡村古树名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包括楠木、榕树、樟树、杉木等树种,其中不少树种摘得了很多“最”字桂冠。如何立足这一优势,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古树文化元素,弘扬传承特色生态文化,守住一份绿美乡愁?
近年来,广西在全国首创乡愁树选认工作,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愁树文化,推动古树名木持续焕发活力。
广西在2022年9月印发《全区选认乡愁树活动方案》,对乡愁树选认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选认乡愁树活动要覆盖广西近18万个乡镇驻地、自然屯。
在选认乡愁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深挖民族文化、村落文化,优选古树名木和有故事、有美感且村民认可、知名度高的大树古树作为村屯乡愁树,组织开展调查、选认、建档、挂牌等工作,打造特色明显、丰富多彩的广西特色乡愁文化。截至目前,广西乡愁树选认系统录入7万株,已基本实现乡镇及自然村屯全覆盖。
在强化乡愁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广西深入挖掘具有神、奇、珍、韵四大特质的最美古树200株,出版《广西古树名木》《广西最美古树》等画册,讲好古树背后乡愁故事。
2024年6月4日,在柳城县古砦仫佬族乡大户村新维屯,林业工作者带领孩子们参观古树林。汤晓逵 摄
广西积极培育宣传乡愁树文化,并在每年定期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出爱绿护绿、敬畏自然的浓厚氛围。在参与全国性宣传评选活动中,桂林市阳朔县古榕公园被央视选为“古树下的告白”活动线株古树入选央视“七夕告白”古树地图,广西古树名木文化推向全国。
此外,广西精选浦北县作为乡愁树选认示范县,以乡愁树为中心,创新开展乡愁树摄影、征文、球类比赛等文体活动和祈福、婚庆等特色活动。全区推广建设乡愁树文化墙,将乡愁树管理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逐步将乡愁树周边打造成为群众锻炼、议事、普法等重要阵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示范引领乡愁村落建设。
在2023年举办的全国“双百”古树名木评选活动中,广西共有2个古树群、4株古树成功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木。广西古树名木文化在传承和保护中持续焕发活力,成为“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闪亮名片。
2025年3月15日正式实施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古树是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不包括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该条例对古树实行分级保护,树龄500年以上的,实行一级保护;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实行二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实行三级保护。对名木均实行一级保护。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对城市内树龄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古树实行一级保护、树龄100年以上不满300年的古树实行二级保护。
此外,记者了解到,2017年6月1日施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树龄1000年以上的树木列为特级保护;同时对树龄在80年以上不满100年的树木作为古树后续资源,参照三级古树实行保护。(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综合整理)
骑自行车沿着十里画廊一直往前走,来到位于阳朔县高田镇凤楼村大榕树景区,一棵苍翠遒劲、伞冠高擎的大榕树屹立于景区,郁郁葱葱,散发着独特魅力。
阳朔县大榕树景区内一株树龄为1500多年的古榕树郁郁葱葱,冠如华盖。黄开明 摄
据悉,当年电影《刘三姐》中阿牛哥与刘三姐对歌、抛绣球、定情终身的戏就是在这棵古榕树下拍摄的,所以它也被称为“爱情树”。2023年,这棵古榕树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成为“中国最美榕树”。
据介绍,这棵古榕树的树龄超过1500年,树高18米,冠幅达40.8米。随着电影《刘三姐》的热播,古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大榕树景区已发展成为阳朔十大景点之一,久负盛名。
千年古树风景独好,神秘莫测的古树群更是魅力无穷。位于灵川县海洋乡境内的海洋乡银杏古树群,这里银杏树多达上万株,百年以上的银杏古树有150株,平均树龄260年,该乡人均古树拥有量居全国前列。1998年,海洋乡被全国银杏研讨会的专家们冠以“天下银杏第一乡”的美称。该古树群同样名列全国“双百”古树榜单,入选“最美古树群”。
据悉,当地生存最久的两棵银杏树王,一棵被誉为“白果皇后”银杏母树,另一棵被称为“白果王”银杏公树,树龄均超过千年。近年来,当地利用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产业振兴、农旅融合,推出银杏文旅项目,在打造“金色海洋”“杏福小镇”的同时积极探索银杏产品深加工方式,目前已开发出银杏酒、银杏茶、银杏果酥等系列产品,有力促进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古树是重要的经济植物、景观植物和园林植物。广西大力挖掘并活化利用古树文化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带动生态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古树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
全区各地因地制宜,依托乡村古树打造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乡村、古树街巷等,增设游憩设施,美化周边环境,打造示范样板,推动乡村古树名木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广西全区建成古树公园128个,成为乡村旅游网红景点。
广西“以树为媒”通过举行古树文化活动、直播带货等方式,搭建林果产销平台,推动广西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火爆销售,促进农民增收。以北流市为例,当地每年举办“古荔枝文化节”,持续打响“萝村千年荔枝”品牌。2023年6月,北流荔枝及其副产品亮相央视直播节目,千年古树“岭南荔枝王”采摘权拍卖成交价达688888元。
广西盛产八角、茶叶,其中就有不少百年以上古树。各地强化古树品牌建设,JN江南持续做大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玉林市以405株八角古树群申请“玉林八角”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面打响广西八角品牌,推动八角鲜果平均单价稳定在每公斤12元以上,是八角古树鉴定前的2—3倍。南宁市扶绥县对挂牌古树茶进行单独采摘加工,JN江南通过网络推广销售,价格为普通茶叶60倍,实现年增收600万元以上。古树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国宝”。
古树名木作为重要的物种资源、生态资源,保护工作不仅关乎生态文明建设,也关乎文化传承。
据悉,早在2017年6月1日广西已正式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在自治区层面对古树名木保护作出全面规范。近年来,广西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任务清单,划定责任范围,引导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强化各部门的协作联动,形成多方参与、全面协作的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广西上线智慧管理系统,构建一张图、一套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全方位保护古树名木。“十四五”以来,广西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春风”专项行动,共立案古树名木案件18起,查处案件15起,有力震慑了破坏古树名木的不法行为,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以法治护航古树名木正当时。自3月15日起实施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进一步补齐了我国古树名木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短板。这对以法治护航古树名木保护,进一步筑牢古树名木保护法治基石意义重大。